-这次要借助 10号车手的图进行分析
-当年老徐以不点破的方式尽心指导,让我更投入的认真了解所谓的“受力”
-老文章“一台超级有潜力的车子!!!”中,第一次接触 “受力”,第一次看到分析图,才了解疯猪胎的造型、用意及功能。
可能语言或名词上的偏差(我是马来西亚华侨)故此,先在进入正文前备注名词和解释。
x-行驶方向
u-偏航方向
e-轮胎使力点
F-导轮对胎做的力
F1-可以理解为轨道对胎的反作用力
F2-可以理解为轨道对胎的侧向力
下来一左弯做解释:
直道
-首先车以 x 方向进行行驶,
-由于胎的抓地力、弹性及柔软度的处理,在行驶期间由于摩擦力及反作用力的关系,导致使力点 由静止的点e(黑色点) 开始“扩张”变形 成e1,这是抓地力的表现。(当然,本图以较夸张的表现法让人比较容易理解)
-e1(红色圈)偏e点后边
入弯
-导轮对胎施力 F,车体开始向左拐。
-由于高抓地力胎,让F2侧向力 提高,导致胎侧向变形,使力点由e1 变为 e2(青色圈)。
-e2导入后,胎行驶方向开始偏离车体原有方向x,胎的行驶方向与车行驶方向形成夹角方向u。
综合以上让车可以达到提速效果,故此,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突破,如较长的车型已达到短行驶距离,即车型应对轮胎处理的说法。
-但是,以上效果必须通过对胎了解,如:
-胎壁高度
-柔软度
-摩擦力
-抓地力
等等。
当然,这个分析通用三轮/四驱。
以上言论为本人对“受力“的研究的总成,并进行文字描述。请指正错误。
非常感谢各位。
先不管错误那些,冲着你是华侨,这么喜爱轨道车,我先顶一个....
支持一个
理论上长车行走距离短, 只是理论而已。
所谓长,当然是指合理范围内。
针对相关主题导轮/胎的受力关系里,我的理解有错误吗?
还是完全错误了?
希望获得指导~
后导轮、蛙腿这两个对车的影响你没有体现出来,你只看到了前导轮对车胎的影响。
这样啊~
在静态上觉得bigsos车友分析的特别有道理,车子动起来了后还得考虑些因素吧,特别是连续8字弯道里,超哥这车后拖轮对后导轮进出弯也起着关键作用,能再分析一下吗?谢谢了
引用bigsos在2010/6/19 23:03:33的发言:
所谓长,当然是指合理范围内。针对相关主题导轮/胎的受力关系里,我的理解有错误吗?
还是完全错误了?
希望获得指导~
就三届三轮冠军得主的三轮车来说,我的意见是:没有意见.
对于你的导轮,胎的受力关系,我想说,你现在分析的是车在弯中的形态, 请继续研究后部的形态, 然后研究交换道的形态, 这样会给今后的理解加多一些理论的帮助.
其实还又一些东西也是要考虑进去的,
1 轮距 轮胎的形态
2前导轮直径 上下差
3 后导轮直径上下差
4 前上导轮直径与后上导轮直径差
5前下导轮直径与后下导轮直径差
6前下导轮位置
7前上导轮位置
8后上导轮位置
9后下导轮位置
10上导轮位置与后上导轮位置高度差
11 前下导轮位置与后下导轮位置高度差。
12 导轮材质
今天继续写:蛙腿、后翼和车的基本节奏(纯属个人看法)。
-静态上,紫色三角形可以让3轮车达到平衡。
-红色三角形则是导轮、蛙腿和内侧轮组成的过弯力臂。
-当红色三角形组成时,为了平衡已经破坏了的紫色平衡,将造成抬脚。(阅读小花帖子的理解)
-故此,蛙腿长短、位置等因素,可以决定力臂范围。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车有方向性,故此,我猜测抬脚也有先后之分。很难做到水平前后抬起。
*首先,以红色力臂抬起右轮,右前导轮以攀升的攻角进弯。
*随后,由于离心力把车向外抛,后翼及导轮接触跑道。
*这时候,后翼成了决定性的关键。如果,车只会抬脚,而不会把脚放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车将会在下个弯飞出,所以,通过后翼及后导轮的设定,让车在下一个弯前降落。
*回到前上导轮以攀升的姿态抬起轮直到前下导轮碰触轨道。
*随着前导轮升起,后导轮跟着迅速升起,后翼及后导轮,这时候非常重要。
*在前翼停止升起后,后翼必须继续升起,形成下倾,降落。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韩雪立 的导轮设定位置/差达成。
举例如:前导轮上大下小;后导轮上大下小(后下比前下更小)
*这时,压力将集中在轮胎。。。
-紫色表示由于前导轮先上升,形成上攻角。
-黑色表示前导轮升起后停止,后导轮继续攀升直到形成下攻角。
-降落后,2 胎和蛙腿重新达成平衡进入下一个弯道。如此,形成节奏。
如有任何错误,请指正。
好深奥
好帖,顶
不太懂,感觉挺难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