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是有利有弊
排齿车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惯齿带来的阻力,但同时又增加排齿,齿轮咬合,齿轮轴承,所带来的摩擦,和咬合压力.
我个人认为无限制排齿车的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其车体结构,电机结构,等诸多因素的结果,,而并非全部是排齿的功劳.
我们做个实验,,把传统的惯齿车取掉马达,代传动轴的情况下,放到玻璃板上,在车后面猛的一吹,本人曾亲眼见过,,车跑出去10几米,,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实验排齿的车我想是没办法达到10几米的程度.
以上我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排齿结构的车,在减掉惯齿带来的阻力的同时又增加了排齿齿轮,和齿轮轴承所带来另外的压力.
所以我坚信传统的车型是可以打败,,排齿的神话.
[我这可不是废话贴,,,可别给我删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0 10:21:11编辑过]
排齿的利处除了所说的还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传动结构.现在,随着1600的普及,如果没有一定的处理齿轮的能力,那么传统的齿轮很难承受住的
好!宝鸡李教练----支持(鼓掌!!!!!!!!!)
有信心才有进步。。。。。。。。。。。。
但光说不练不是真把式
希望李教练能用传统的传动结构跑出个47节,把你坚信传统的车型可以打败所为排齿的神话变成事实。
光说可不行啊~期待你的实践证明
虽然我没做过派齿的车但我的看法是派齿车的重点是在于改变前后传动.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前后传动部分是四驱中最容易损坏的,在跑动的过程中保障系数最低也是大家最没有低的一部分,派齿的构造可以说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车子左右平衡的问题可以撇开不论.因为轨道车本来就不是左右完全对称的.
排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传统传动轴的问题.
引用小刘在2007-9-30 13:11:19的发言:
虽然我没做过派齿的车但我的看法是派齿车的重点是在于改变前后传动.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前后传动部分是四驱中最容易损坏的,在跑动的过程中保障系数最低也是大家最没有低的一部分,派齿的构造可以说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车子左右平衡的问题可以撇开不论.因为轨道车本来就不是左右完全对称的.排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传统传动轴的问题.
小刘的看法我完全同意,我有几点补充和看法
1,排齿的方法是提高了传动效率,还是减缓了传动效率.
2,如果对传统的传动系统,,给予改造,如加强其硬度,改造惯齿结合比例,有没有取胜的希望.
3,你的QQ是多少我想加你
哈 竟然把你的高论发在了水区 那我就当废话看吧
不过还是说明一点
不带马达去看车 等于空谈 你阻力再小等于零
本身强度不够阻力就算再小也难承担马达给它的力
如果都承担不了那还如何去传输呢~???
如果你的翡翠转子真的有73节水平,那你的车还没达到38节灌齿就已经被打的稀碎了~~
就算你的冠齿能承担这个力并且不打,如果你是用AD冠齿配合AD空心轴再加上前后轮都抓并保证齿轮不打的话,你的车肯定上不了43节~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 那我等你灭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也狂一次
引用小炫在2007-9-30 14:10:16的发言:
哈 竟然把你的高论发在了水区 那我就当废话看吧
不过还是说明一点
不带马达去看车 等于空谈 你阻力再小等于零
本身强度不够阻力就算再小也难承担马达给它的力
如果都承担不了那还如何去传输呢~???如果你的翡翠转子真的有73节水平,那你的车还没达到38节灌齿就已经被打的稀碎了~~
就算你的冠齿能承担这个力并且不打,如果你是用AD冠齿配合AD空心轴再加上前后轮都抓并保证齿轮不打的话,你的车肯定上不了43节~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 那我等你灭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也狂一次
我就30那速度,,,我好怕怕
引用小炫在2007-9-30 14:10:16的发言:我支持你。顶!!!!!! 小玄你得qq是多少阿
哈 竟然把你的高论发在了水区 那我就当废话看吧
不过还是说明一点
不带马达去看车 等于空谈 你阻力再小等于零
本身强度不够阻力就算再小也难承担马达给它的力
如果都承担不了那还如何去传输呢~???如果你的翡翠转子真的有73节水平,那你的车还没达到38节灌齿就已经被打的稀碎了~~
就算你的冠齿能承担这个力并且不打,如果你是用AD冠齿配合AD空心轴再加上前后轮都抓并保证齿轮不打的话,你的车肯定上不了43节~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 那我等你灭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也狂一次
58189736
愿意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就30那速度,,,我好怕怕
转子在手 天下我有
宝鸡李教练
不是吧???????
李教练,你又是理论又是分析的怎么才30?????
我不会分析又不懂什么理论,就在论坛里看看别人的车,都有30.9
李教练不会有保留吧?????????????
引用一休哥在2007-9-30 15:46:14的发言:
我就30那速度,,,我好怕怕
转子在手 天下我有宝鸡李教练
不是吧???????
李教练,你又是理论又是分析的怎么才30?????
我不会分析又不懂什么理论,就在论坛里看看别人的车,都有30.9
李教练不会有保留吧?????????????
全国上30的4轮玩家具我所知,,30来个,你进步如此只快,是我没分析到的,以你进步的速度,和你的模仿能力,我大胆的预测一下,两个月后你将突破60,,,祝你成功.
我来废话了。。
既然都知道是排齿车。。那么他的最直接的优点就是高效率。。即使撕轮都很抓。。扫齿的机率还是很低。。它替换了原来的传动棒结构。。因为传动棒结构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盘齿和传动轴形成的是一个90°的角。。而排齿车却没有这个缺点。。一线试的传动。。
传动方式的改变。。轮胎的抓地力自然就要提高。。光这两点。。车速上去就很正常了。。
至于轴车打败排齿车。。我没有想过。。不多说了。。
引用小炫在2007-9-30 14:40:09的发言:加我吧我一直很崇拜你,小炫大哥
58189736愿意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来说句公道话吧:
排齿车是南健发明的,很多人抄他用它才是神话,很鄙视这些自认为高手的高手.有本事用传统的盆齿加传动轴超过排齿,才是高手.
引用四驱悠悠在2007-9-30 17:52:20的发言:
我来废话了。。
既然都知道是排齿车。。那么他的最直接的优点就是高效率。。即使撕轮都很抓。。扫齿的机率还是很低。。它替换了原来的传动棒结构。。因为传动棒结构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盘齿和传动轴形成的是一个90°的角。。而排齿车却没有这个缺点。。一线试的传动。。
传动方式的改变。。轮胎的抓地力自然就要提高。。光这两点。。车速上去就很正常了。。
至于轴车打败排齿车。。我没有想过。。不多说了。。
你的废话很精彩,但我有几点不明白,望能告知.
1,排齿车的高效率是从排齿改变传动方式上产生的,我有不同看法,首先就是盘齿和传动轴形成的是一个90°的角其消耗的能量大,,还是齿轮和齿轮咬合,消耗的能量大,传动轴的吃力点只有两个,而排齿的吃力点有几个,,,7,,8个把,,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检验出两种车到底谁更高效率,就是把两个车用同样的力量往前推,看看谁更顺,,很简单,,大家也可以试一下.
2,你说到传统的传动方式的改变,,排齿车抓地力增强,,是怎么回事,,能否请详细说明.
3我认为排齿车高效率真正的原因,不在排齿上,是和它的整体结构密不可分的.
4如果排齿的车换上传统的传动轴,解决了惯齿的硬度,结合的精度,我相信一定能创造更好的成绩.
引用老魏在2007-9-30 18:27:59的发言:
我来说句公道话吧:
排齿车是南健发明的,很多人抄他用它才是神话,很鄙视这些自认为高手的高手.有本事用传统的盆齿加传动轴超过排齿,才是高手.
首先声明你说的话不能代表公道
1.要想真的公道,你要站到中间立场,去审视问题的合理性.
2,你鄙视的人,,日后就是要超越你的人.
3,我坚信传统的传动方式,还有很大的优势.[只是还没有人去改造它,,发展它]
4,你是那个老魏.
引用8了猛干在2007-9-30 17:50:57的发言:
[quote=一休哥,2007-9-30 15:46:14]我就30那速度,,,我好怕怕
转子在手 天下我有宝鸡李教练
不是吧???????
李教练,你又是理论又是分析的怎么才30?????
我不会分析又不懂什么理论,就在论坛里看看别人的车,都有30.9
李教练不会有保留吧?????????????
全国上30的4轮玩家具我所知,,30来个,你进步如此只快,是我没分析到的,以你进步的速度,和你的模仿能力,我大胆的预测一下,两个月后你将突破60,,,祝你成功.[/quote]可是现在问题是,1600应用,成品车稍微改造就上30了,怎么说大概啊只有30来个呢
引用BDDS-天才在2007-9-30 18:06:34的发言:要死啊你 玩笑开大了 不给你带奶酪了
加我吧我一直很崇拜你,小炫大哥
引用8了猛干在2007-9-30 18:50:57的发言:
你的废话很精彩,但我有几点不明白,望能告知.
1,排齿车的高效率是从排齿改变传动方式上产生的,我有不同看法,首先就是盘齿和传动轴形成的是一个90°的角其消耗的能量大,,还是齿轮和齿轮咬合,消耗的能量大,传动轴的吃力点只有两个,而排齿的吃力点有几个,,,7,,8个把,,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检验出两种车到底谁更高效率,就是把两个车用同样的力量往前推,看看谁更顺,,很简单,,大家也可以试一下.
2,你说到传统的传动方式的改变,,排齿车抓地力增强,,是怎么回事,,能否请详细说明.
3我认为排齿车高效率真正的原因,不在排齿上,是和它的整体结构密不可分的.
4如果排齿的车换上传统的传动轴,解决了惯齿的硬度,结合的精度,我相信一定能创造更好的成绩.
看来宝鸡李真的不明白什么叫做“效率”
鉴定完毕
回复李教练的问题。。
我其实已经说很明白。。因为传动方式的区别。。导致轮胎的应用也随之变化。。
在此之前的轴车。。很多都是后抓前滑的设置。。只有一个目的。。可以简单的防止扫齿。。如果在一般情况下。。四轮都抓扫齿会很明显。。当然。。个别情况除外。。某人和我说的。。因为了解不够细致。。也就不废话了。。
四轮车相对三轮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起步和出弯瞬间的加速。。四轮都抓只会增加传动轴和盘齿咬合点的负担。。自己不防尝试一下。。看看在强大的四轮抓地力的情况下。。会有什么结果。。
排齿车改掉了这个缺点。。力量在传输的时候。。成为一线试的传输。。
而轴车却要利用多个角度去传输。。就是这几个不起眼的角度。。就成为了轴车在传动效率上的致命伤。。传动角度一但多。。力量损耗加大。。也会更容易打齿。。
你可以自己想象一下。。
至于你说的推车就能看出能跑多远。。不能作为理论依据。。原因小炫已经说了。。
你问的第一个问题。。只是从简单的齿轮上去理解了。。而你却忽视了一个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输出和轮胎。。轮胎是车的第一性。。齿轮再怎么受力。。也要由轮胎和轨道亲密接触的。。我前面的段落里说了。。看你能不能理解了。。
有意义伐???
同上!
引用老魏在2007-9-30 18:27:59的发言:中国人本来就是拿来主意的高手啊!
我来说句公道话吧:
排齿车是南健发明的,很多人抄他用它才是神话,很鄙视这些自认为高手的高手.有本事用传统的盆齿加传动轴超过排齿,才是高手.
引用8了猛干在2007-9-30 13:38:29的发言:
小刘的看法我完全同意,我有几点补充和看法
1,排齿的方法是提高了传动效率,还是减缓了传动效率.
2,如果对传统的传动系统,,给予改造,如加强其硬度,改造惯齿结合比例,有没有取胜的希望.
3,你的QQ是多少我想加你
1.排齿应该提高了传动效率,因为脆弱的传动轴已经被取代,因为原始传动部分的脆弱导致比较大的动能损失,排齿则在第一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
2.传统传动系统改造,我想,很多人都费尽心思,但仍然无法达到完全理想的效果.
汽车后轮驱动的和四驱的都有一根传动轴,但该传动轴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大小才能有足够的强度去对抗车跑动中车体变形而让传动轴增加负担从而减少动力损失,汽车有条件做到如此,但轨道车的空间有限.
再一个,就是传动轴两端齿轮的问题.很多人都出现过这两个齿轮与轴的结合处发生打滑的问题,这是因为该处的接触面太小,导致承受力度不足而引起的.这点和大一点的传动轴比较起来就能够知道.轨道车传动轴目前有大小两种.小的就是大家常用的.
传动轴两端与底盘接触的两个点,无疑是两个动能损耗点.即使加工到摩擦面积最小,摩擦力依然还是大.
冠齿方面轨道车没有什么改变过,但大概了解汽车传动构造的就知道汽车传动冠齿的形状和轨道车的大大不同.但汽车终归是汽车,只能参考.
要做到传统传动轴能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先解决几个问题:
1.保证车在跑动的过程中传动轴不变形.
2.保证传动轴两端的齿轮不与传动轴打滑,能有足够的力度承受能力.
3.冠齿在不改变形状的情况下必须选用田宫的.
在这里解释下为什么非要田宫的冠齿.大家可以对比下各个厂家生产的冠齿,不难发现田宫的冠齿在材料上,做工上,最重要的是角度上都和其他任何厂家完全不同.虽然很细微,但足够肉眼分辨.
目前我用过的厂家的冠齿,只有田宫一家的冠齿我还没出现过打齿的现象.AD的常打齿.TH的也有比较高的打齿几率,但强过AD不少.但田宫的打齿几率很小,基本只有个几%.大家不访研究下为什么田宫的冠齿就能有如此高的承受能力.其材料和结构形状到底强在什么地方?
再一个就是说说排齿构造.
1.排齿车的传动取代了传统传动.
2.在构造上已经解决了传动脆弱的问题.
3.传动的齿轮大,整体承受力度强,那么扫齿的几率则会大大降低从而提高功率输出效果.因为一个物体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那么其强度也会随之增强和减弱.
PS:本人没接触过排齿车,只看大概的过图片.以上是本人12年玩车经验对排齿车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J8总在这强调谁更顺,疏不知无负荷和满负荷根本不是一码事
引用8了猛干在2007-9-30 19:01:13的发言:
首先声明你说的话不能代表公道
1.要想真的公道,你要站到中间立场,去审视问题的合理性.
2,你鄙视的人,,日后就是要超越你的人.
3,我坚信传统的传动方式,还有很大的优势.[只是还没有人去改造它,,发展它]
4,你是那个老魏.
全国就这么一个老魏~~并且这次西北邀请赛上你会见到他~~~看看他说话够不够公道
引用小炫在2007-9-30 21:20:01的发言:
要死啊你 玩笑开大了 不给你带奶酪了
我喜欢加盐的那种,最好是自家产的.
引用小刘在2007-10-1 8:41:23的发言:
1.排齿应该提高了传动效率,因为脆弱的传动轴已经被取代,因为原始传动部分的脆弱导致比较大的动能损失,排齿则在第一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
2.传统传动系统改造,我想,很多人都费尽心思,但仍然无法达到完全理想的效果.
汽车后轮驱动的和四驱的都有一根传动轴,但该传动轴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大小才能有足够的强度去对抗车跑动中车体变形而让传动轴增加负担从而减少动力损失,汽车有条件做到如此,但轨道车的空间有限.
再一个,就是传动轴两端齿轮的问题.很多人都出现过这两个齿轮与轴的结合处发生打滑的问题,这是因为该处的接触面太小,导致承受力度不足而引起的.这点和大一点的传动轴比较起来就能够知道.轨道车传动轴目前有大小两种.小的就是大家常用的.
传动轴两端与底盘接触的两个点,无疑是两个动能损耗点.即使加工到摩擦面积最小,摩擦力依然还是大.
冠齿方面轨道车没有什么改变过,但大概了解汽车传动构造的就知道汽车传动冠齿的形状和轨道车的大大不同.但汽车终归是汽车,只能参考.
要做到传统传动轴能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先解决几个问题:
1.保证车在跑动的过程中传动轴不变形.
2.保证传动轴两端的齿轮不与传动轴打滑,能有足够的力度承受能力.
3.冠齿在不改变形状的情况下必须选用田宫的.在这里解释下为什么非要田宫的冠齿.大家可以对比下各个厂家生产的冠齿,不难发现田宫的冠齿在材料上,做工上,最重要的是角度上都和其他任何厂家完全不同.虽然很细微,但足够肉眼分辨.
目前我用过的厂家的冠齿,只有田宫一家的冠齿我还没出现过打齿的现象.AD的常打齿.TH的也有比较高的打齿几率,但强过AD不少.但田宫的打齿几率很小,基本只有个几%.大家不访研究下为什么田宫的冠齿就能有如此高的承受能力.其材料和结构形状到底强在什么地方?再一个就是说说排齿构造.
1.排齿车的传动取代了传统传动.
2.在构造上已经解决了传动脆弱的问题.
3.传动的齿轮大,整体承受力度强,那么扫齿的几率则会大大降低从而提高功率输出效果.因为一个物体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那么其强度也会随之增强和减弱.PS:本人没接触过排齿车,只看大概的过图片.以上是本人12年玩车经验对排齿车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你还没有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
引用马腾在2007-10-1 11:47:39的发言:
[quote=8了猛干,2007-9-30 19:01:13]首先声明你说的话不能代表公道
1.要想真的公道,你要站到中间立场,去审视问题的合理性.
2,你鄙视的人,,日后就是要超越你的人.
3,我坚信传统的传动方式,还有很大的优势.[只是还没有人去改造它,,发展它]
4,你是那个老魏.
全国就这么一个老魏~~并且这次西北邀请赛上你会见到他~~~看看他说话够不够公道[/quote]
我已经认真的看了大家的回复,大致总结了一句话.
1,针对点就是惯齿的的性能问题和结合问题我不做更多争辩,希望徐老师能开发出新的替代产品.
2,排齿能减少阻力的问题我保留我的不同意见,代我在深入的研究,咨询,拿出有利的证据来,在于说明.
3,我的QQ是498925427希望能够结识30节以下的朋友.
4,我想告诉大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5,我坚信传统的传动方式,一定能打败排齿的神话.
引用。韩雪立。在2007-9-30 22:37:08的发言:
同上!
同上,,那的上,,是我把,,谢谢你的支持.
引用EFS在2007-10-1 11:45:17的发言:
J8总在这强调谁更顺,疏不知无负荷和满负荷根本不是一码事
我看不出,两者有什么质的区别.
负荷的问题可以撇开一边不说.顺畅就已经是达到了主要效果了.
引用8了猛干在2007-10-1 12:11:44的发言:
你还没有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没什么回答的必要...呵呵
引用小刘在2007-10-1 13:23:22的发言:
第三个没什么回答的必要...呵呵
非常遗憾,你的回答虽然让我很失望,但是我尊重你的选择.
我也想知道啊~~
引用8了猛干在2007-10-1 12:38:52的发言:摆脱不是你啊 是37啊
同上,,那的上,,是我把,,谢谢你的支持.
引用8了猛干在2007-9-30 18:50:57的发言:
你的废话很精彩,但我有几点不明白,望能告知.
1,排齿车的高效率是从排齿改变传动方式上产生的,我有不同看法,首先就是盘齿和传动轴形成的是一个90°的角其消耗的能量大,,还是齿轮和齿轮咬合,消耗的能量大,传动轴的吃力点只有两个,而排齿的吃力点有几个,,,7,,8个把,,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检验出两种车到底谁更高效率,就是把两个车用同样的力量往前推,看看谁更顺,,很简单,,大家也可以试一下.
2,你说到传统的传动方式的改变,,排齿车抓地力增强,,是怎么回事,,能否请详细说明.
3我认为排齿车高效率真正的原因,不在排齿上,是和它的整体结构密不可分的.
4如果排齿的车换上传统的传动轴,解决了惯齿的硬度,结合的精度,我相信一定能创造更好的成绩.
消耗能量大小取决于负担和强度.传统构造负担就不说了,但强度不够,能力消耗虽然看起来不大,其实是很大.因为物体承受能力小,消耗更多的能量来达到效果,但最终却因为无法承受负担而损害.
但排齿虽然负担也不小,但强度远高于传统传动.所以即使消耗能量大,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于增强抓地是因为传统后置马达四驱车基本都是前轮不抓后轮抓的结构.因为传统传动很脆弱,如果前后一样抓传动基本不胜负荷.......
由于排齿车的传动部分强度非常高,那么可以采用四轮均抓让更多的东西能通过轮胎传递到地面让车达到更高的速度.关于排齿车的结果,如果换上传统传动还是无法达到效果.因为传统传动存在个变形的问题.并且马达输出的力量会让那跟细细的铁承受不了而出现因为承受不住输出功率而导致的扭曲变形.这都会成为动力损失.再一个就是齿轮强度不高,依然容易打齿.
精度高的并且采用传统传动的四驱车相信不少人做过,但效果呢?依然不理想...
至今似乎还没人破掉王海峰用传统四驱车创造出来的38节的记录吧......而且除轮毂和轮胎之外都是用AD的产品,包括电池马达全都是AD的东西.
引用小刘在2007-10-1 13:59:16的发言:那辆车的铜头好象不是AD的~
至今似乎还没人破掉王海峰用传统四驱车创造出来的38节的记录吧......而且除轮毂和轮胎之外都是用AD的产品,包括电池马达全都是AD的东西.
引用12驱车在2007-10-1 14:03:35的发言:
那辆车的铜头好象不是AD的~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反正那车基本可以称为全AD车...并且还是正跑的车........
引用小刘在2007-10-1 14:05:57的发言:其实正跑也是有它的好处的,不要把它认为是一种缺点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反正那车基本可以称为全AD车...并且还是正跑的车........
引用12驱车在2007-10-1 14:11:45的发言:
其实正跑也是有它的好处的,不要把它认为是一种缺点
晕...你不要想太多.我并没有认为它是一种缺点.而是一个有待突破的瓶颈.........
排齿车已经是另一种概念的车,虽然起源仍然是传统四驱车,但已经发展为另一个概念的车,所以两种车各得其主,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引用小刘在2007-10-1 14:24:06的发言:
晕...你不要想太多.我并没有认为它是一种缺点.而是一个有待突破的瓶颈.........
排齿车已经是另一种概念的车,虽然起源仍然是传统四驱车,但已经发展为另一个概念的车,所以两种车各得其主,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倒跑车,,速度快,
引用8了猛干在2007-10-1 14:56:42的发言:不一定啊!!!
倒跑车,,速度快,
引用12驱车在2007-10-1 15:00:15的发言:
不一定啊!!!
举例说明
引用8了猛干在2007-10-1 15:30:31的发言:不用举例了,明白者心里自然明白
举例说明
引用8了猛干在2007-10-1 15:30:31的发言:
举例说明
第一界烟头的倒跑四驱,跑几节我忘记了,反正比王海峰的慢好多节..........
有什么好争的,今年第一名的车就是正跑,快要47节了
正倒跑车,有何之争???
很简单的问题,像丁丁那样的车正跑能回来吗?
今年的成绩无可否认,但车与车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正跑车倒跑车虽然都是车,但如果细分下来两者是有区别.
再一个,传统车和排齿车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是一个区别.
当然,在无限制比赛里不需要顾及那么多,但如果来个限制比赛,我想,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成绩代表一切.
总之,王海峰的成果,至今仍未被超越.
引用小刘在2007-10-1 13:59:16的发言:
消耗能量大小取决于负担和强度.传统构造负担就不说了,但强度不够,能力消耗虽然看起来不大,其实是很大.因为物体承受能力小,消耗更多的能量来达到效果,但最终却因为无法承受负担而损害.
但排齿虽然负担也不小,但强度远高于传统传动.所以即使消耗能量大,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关于增强抓地是因为传统后置马达四驱车基本都是前轮不抓后轮抓的结构.因为传统传动很脆弱,如果前后一样抓传动基本不胜负荷.......
由于排齿车的传动部分强度非常高,那么可以采用四轮均抓让更多的东西能通过轮胎传递到地面让车达到更高的速度.关于排齿车的结果,如果换上传统传动还是无法达到效果.因为传统传动存在个变形的问题.并且马达输出的力量会让那跟细细的铁承受不了而出现因为承受不住输出功率而导致的扭曲变形.这都会成为动力损失.再一个就是齿轮强度不高,依然容易打齿.精度高的并且采用传统传动的四驱车相信不少人做过,但效果呢?依然不理想...
至今似乎还没人破掉王海峰用传统四驱车创造出来的38节的记录吧......而且除轮毂和轮胎之外都是用AD的产品,包括电池马达全都是AD的东西.
小刘:很难见你有如此长篇全面的分析,也表明了你研究了很深...理应表扬,但是,任何事物是相对的,往往许多人只看某些局部.....,今后,先向大家公开本人将要在宝鸡做测试的车:(供大家参考)
此车到底会有怎样的表现,请等待宝鸡的消息,相信用它来破破王海峰的神话应该不成问题吧
挖挖!!!
这辆车眼谗啊!!!
徐叔的这个车终于验证了他以前所讲的很多问题啊,要去学习~
到目前为止有谁可以用AD车跑出这样的38呢?
你所讲的AD车又是什么个概念呢?
此车我以看过,而且很认真的看了,我想提醒徐老师,风猪胎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跑道的要求很高,如跑道有灰,很难发挥它的优势,王海封的水胎恰恰相反,如果徐老师不注意到这一点,宝鸡之行,将演奏一曲壮士一去不赴反的悲壮了.
其实王海峰38节的车有几个疑问存在,一个就是马达内部用的是什么产品?另一个就是轮胎所使用的胎水和轮胎是什么品牌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台车上使用的物品属于同一个厂家的达到95%或者以上则可以称为全XX品牌.
当然,是属于物品类的,辅助类的象胶水一类的应该不包括在内.
记得桃子有台公牛形态的四驱车,据说在上海跑出了40节,我仔细的看过,基本是全AD车,但马达\电池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我还不知道.轮胎看的出是一代疯猪,但这车是否可以称为全AD车呢?据说在第一界无限制公开赛里桃子有放过这车,但后来飞车没成绩,车也损坏了.
老徐上面发的图片,单单以老徐出手品就已经奠定了其不凡的结果.破38不难.
其实我之前对此的说法看法并非总体的去述说,而是分开来的讲.
到目前为止,上38节,并且最接近全AD车的只有王海峰那台车.这不是挑什么刺,而是说这个是否算是轨道车界的一个瓶颈呢?
排齿车,轻松的突破这个瓶颈.但已经成为另一个概念了.
世间万物,几乎不存在无法突破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突破.从无限制的角度来讲,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方法,但从限制性的角度来讲,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有突破.
老徐近几年出的产品,我很佩服,因为都是经过深入研究,挑战极限领域所产生的物品,说老徐是这一行的先锋确实无可否认.
从玩车的角度来说,我比较佩服王海峰,特别是他在第一界比赛创造出来的当时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王海峰,说他是疯子一点不过分.确实有科学家的那种疯劲.疯对了.
总归就一句话:在乎大体,还是在乎分类.
这个就由大家自己决定了.
说到玩车的水平,我是不如大多数在此的玩家,我四驱的瓶颈还一直停留在25节左右.在第一界无限制公开赛之后我几乎没什么时间再去研究轨道车,有的只是这12年的经验.当时要去参加第一界比赛的时间家里还不大同意我去,因为那时间我已经毕业没再上学,在家整整呆了3个月一直就在玩车,而无限制公开赛的出现让我无法压制心情的想去参加,更重要的是想要知道大家是如何去玩车的.在我们这边我敢说是我是这里轨道车界的先锋,我把倒跑三轮和其他更细微的调整方法甚至多线马达带了回来.第四界无限制比赛我们这边去的两个玩家成绩都不错,远远突破了我们这边曾经认为是极限的领域.
最后一句话,我很期待老徐这车的成果.
引用8了猛干在2007-10-3 8:44:05的发言:
此车我以看过,而且很认真的看了,我想提醒徐老师,风猪胎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跑道的要求很高,如跑道有灰,很难发挥它的优势,王海封的水胎恰恰相反,如果徐老师不注意到这一点,宝鸡之行,将演奏一曲壮士一去不赴反的悲壮了.
猪胎在跑道脏的时候更能体现出它的特性..........这点我很肯定.因为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引用小刘在2007-10-3 11:36:20的发言:
猪胎在跑道脏的时候更能体现出它的特性..........这点我很肯定.因为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和你有相同的经历,,不过情况相反.
引用8了猛干在2007-10-3 13:59:30的发言:
我和你有相同的经历,,不过情况相反.
那我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我们这边的跑道通常都是很脏的.......用疯猪很不错,其他的都不怎么样.............
跑道脏即使是疯猪胎也会有影响着点肯定.但相对比其他的胎要好这是绝对.
至于你说的应该是猪胎在跑道干净和不干净情况下的对比.如果拿别的轮胎对比基本没得比..........
试问一下,你们对这车的什么地方充满期待?
引用EFS在2007-10-3 23:01:32的发言:
试问一下,你们对这车的什么地方充满期待?
毫无疑问,当然是能出好成绩的车.当然,这只能在无限制的领域里.
如果是限制性的领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你没弄懂我的问题,请你想想这车靠什么出成绩,仔细看看传动轴
引用EFS在2007-10-5 11:28:05的发言:你是说老徐那车是吧?那就看他怎么调整了.老徐那车看得出还没完工.
你没弄懂我的问题,请你想想这车靠什么出成绩,仔细看看传动轴
引用小刘在2007-10-2 8:35:48的发言:
今年的成绩无可否认,但车与车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正跑车倒跑车虽然都是车,但如果细分下来两者是有区别.再一个,传统车和排齿车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是一个区别.
当然,在无限制比赛里不需要顾及那么多,但如果来个限制比赛,我想,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成绩代表一切.
总之,王海峰的成果,至今仍未被超越.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第四届全国轨道车无限制公开赛四驱车竞速组第八名桂林车手刘锦秋(冰之梦)的成绩是13.29,合40.86节,应该已经算是超越了。
引用FlowJZH在2007-10-5 13:42:18的发言:小刘还要计较是全AD的啊.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第四届全国轨道车无限制公开赛四驱车竞速组第八名桂林车手刘锦秋(冰之梦)的成绩是13.29,合40.86节,应该已经算是超越了。
引用FlowJZH在2007-10-5 13:42:18的发言: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第四届全国轨道车无限制公开赛四驱车竞速组第八名桂林车手刘锦秋(冰之梦)的成绩是13.29,合40.86节,应该已经算是超越了。
12驱说的对......................
引用小刘在2007-10-5 14:24:33的发言:可是有一点
12驱说的对......................
引用小炫在2007-10-6 16:42:50的发言:貌似电池是AD1800...................................
可是有一点
疯子济南赛上用的车,有这么几样最最关键的东西不是AD的
1.动力方面:电池、轴心、磁钢、电刷均不是AD
2.胎方面:TH绵胎+胎水
3.轴承方面:如果我没记错,当时他和我说过,那是04年以前,小郑帮他带的轴承(荷兰制)
1800那是在第2年了
宝鸡情况 徐大叔最有发言权了 让他来上网讲讲吧
那车见识了 强啊~
冠齿就是不打
引用小炫在2007-10-6 17:29:28的发言:
宝鸡情况 徐大叔最有发言权了 让他来上网讲讲吧那车见识了 强啊~
冠齿就是不打
我曾经做过个实验,用双线8绕的跑四驱,跑的龙王,结果无论怎么跑就是不打齿.同样的车,换3线8饶,跑同样的跑道,刚进龙王段没过几个龙王就打齿........不知道为什么...........
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了,,,又快又稳的把他拉上来,,才是关键,,,用劲太大,,,人是上来了,,,胳臂短了.这次西北联赛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拼命,,,,什么是四轮驱动,,,什么是两线八,,,什么是结构好的车,,,什么是侧推力.
几年前的做车观念跟现在不同吧!
用现在的科技,去和4年前的科技做比较。
用现在的科技去突破4年前的成绩。
单单电池已经可以突破很多。
用是事说话 哦爷
着是什么呀
坚决支持,就是没坐上沙发!
引用小炫在2007-9-30 14:40:09的发言:
58189736愿意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也是498925427
引用小刘在2007-9-30 13:11:19的发言:
虽然我没做过派齿的车但我的看法是派齿车的重点是在于改变前后传动.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前后传动部分是四驱中最容易损坏的,在跑动的过程中保障系数最低也是大家最没有低的一部分,派齿的构造可以说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车子左右平衡的问题可以撇开不论.因为轨道车本来就不是左右完全对称的.排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传统传动轴的问题.
小刘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