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轨道车动力的终极幻想是20C的LI聚合物电池和高速无糟无传感器内转子型无刷马达,既然是幻想,大家可以当我是胡说八道。胡说八道的勇气我还是有的
其实我要提出无刷技术不是信口开河的夸它,我们现今的有刷马达有许多特性已经是定下的了,比如说效率,想必没有人敢用自己的130马达和HACKER的高效率无刷马达比,因为现在无刷马达最高效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这不难理解,一个只有轴承磨擦的电动机会有多大的损失?有人说轨道车是玩极限,可是马达效率恐怕无刷技术就是最高的极限挑战了吧?如果有良好的陶瓷轴承,你的马达使用很久,根本不用担心电刷。而且无刷内转子马达的定子只是一个线圈没有矽钢片,行车对车轴影响很小。同时,无刷马达的ESC系统可以进行各种软设置,足够可以实现精确刹车等功能。当然,ESC是必要的,现在的FET内阻已经很小,所以ESC效率也很高。
目前轨道车马达转速都不低,或许表面看来它们的转速比无刷快,可是无刷马达是交流电电动机按照每V转速计算的
比如现在最告诉的7800KV就是在1V下7800转,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使用LI聚合物电池了,因为LI聚合物电池电压高,持续放电强,正好适合无刷马达的特性,转的快,电流却不大,不象现在的有刷马达电流大电压却始终这么多,这会严重影响效率。如果1V 7800转,那么7。4V的两节LI聚是多少转?
大家自己算下,或许转速还不能让你满意,但是千万别忽略,这种东西的效率之高,它的扭力也不可小视,同样是4W转,但是无刷马达的4W转和有刷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未完待续)
关键还是重量和规则呀。。。
在原有的两节电池的基础上再加一节电池试试。
实质上,目前轨道车的电压,是2.4V定死的。
电压若可以提高,那么出现船模那种几十节纽扣电池串联也说不定,毕竟只要跑10几秒的时间。
这么说吧,目前效率低,是电压无法对应转子容量的发展,需要大电流来支撑。
如果提高电压,则会对应产生转子容量无法对应电压的发展,结果也是大电流。
目前船模界听说就是这样的结果。
因此究竟能做到多少效率,目前轨道车界似乎没人在追求。
各位追求的,就我看来,是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
即在10几秒的时间内让电机尽可能多地做机械功,而效率在电池够“挺”得上的情况下,是其次考虑的因素。
比如,某台电机装在车上的工作点,输入功率34W, 效率为60%,实际输出为20W,
而另一台装上去实际的工作点,输入功率48W,效率为50%,实际输出为24W,
那我想只要电池可以在10秒内提供稳定的24A以上的电流,大部分玩家还是会选择后者。
毕竟跑得快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第一个电机的效率要高于第二个。
另外无刷马达如果真如sid所说是属于转速高、电流低的类型,那么实际应用中势必要加如更多的齿轮来提高其扭力。
而7800KV时这个转速到底对应多少扭力呢?不是很了解。
不清楚其他模型为何要强调效率高,也可能是其比赛赛制所决定?电车是跑8分钟对么?飞机呢?
好象遥控车界去年烧马达的事故不少。。。
所以年末才有那么多强调散热性的马达出场。
后劲不足会很痛苦,而电池外的因素是马达温度,轨道车跑那么几秒,来不及升温,遥控车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