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车速有了新突破。。。接车时候引起一个问题,经常因接车时先海绵顶住车头,把前轮压住,后轮继续转,而且搞到冠齿经常扫了。。。又想起3轮车。。。只是后轮驱动就能跑得怎么快。。。四驱车用只是设置后轮驱动,应该可以比设置四轮快点点的。。。
我一直都很想知道。。。设置四驱与设置二驱,速度上有何差别啊?
这个问题这样解释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人有"四肢",在平坦的路面上,显然是用2只脚走路来得快速一些;
但是如果“爬”山,可能就会比较吃力;
到了爬到类似“绝壁”的地方,不用手,恐怕就爬不动了。
从这个思路去看轨道车,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真的感觉上4驱过弯是比2驱快。。。
区别在名称上已经显示出来了。。。
否则怎么能够称为4驱和2驱。。。
咱们的车为了快,轮胎相对较硬,四轮车在跑动中靠两个车轮驱动力是不够的,由其在弯道,一抬脚,变成一个轮子驱动了。所以四驱要比两驱快,打冠齿只是调的问题。
EFS说得有理,如果全部是直道,就好象人在地面上走路用2个脚一样,当然是2轮驱动快。
但是如果换成是弯道、波浪道,就要看“走路”的姿势、穿什么鞋、带什么手套等等因素了。
这个时候说四驱比两驱快或者两驱比四驱快,都未必。
实际上,四驱可以设置前轮为非常滑的材料,依然等于2驱。
前轮设定不抓也是为了快,但调起来有一定难度。
如果前轮设为不抓,为什么不干脆改为2驱?小花上面提到,2驱直道速度快,但大部分跑道是以弯道为主的,那么4驱应是更有优势的,那为什么实际情况是2驱快于4驱呢?
“有四个轮子的车,实际情况是2驱快于4驱”这个观点是否成立,首先要打个问号。
人有四肢,但是并不是说人爬山就一定是两个脚走比加上手爬得快,
当然对于大多数不太陡的山,的确是2个脚走会快一些。
而且正如前面所说,是否能快还要取决于轮胎的抓力。
给你一辆两轮驱动的四轮车,轮胎非常滑,和一辆四轮驱动的普通四驱车相比,谁快呢?
爬山,一是要保持平衡和方向,二是要有足够的抓力能继续向前爬,对于有四肢的人是如此。
四轮轨道车,同样需要以上这些因素,能够满足的,2轮驱动是会快些,至少在齿轮上的消耗小些;
但是仅仅是满足以上条件,就有得好忙了。
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穿普通鞋,和一个失去双手的人穿超级运动鞋去爬一个并不太陡,
可以不用手来爬(也可以用手)的山,谁会比较有优势呢?
引用: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穿普通鞋,和一个失去双手的人穿超级运动鞋去爬一个并不太陡,
可以不用手来爬(也可以用手)的山,谁会比较有优势呢?
可山不太陡,普通鞋也不见得不抓呀,而且如果坡很长,最后还是手脚并用占些优势
怎么比喻到爬山上去了。。。
因为:
以下内容为引用:
爬山,一是要保持平衡和方向,二是要有足够的抓力能继续向前爬,对于有四肢的人是如此。
四轮轨道车,同样需要以上这些因素
小花大哥能否抛开爬山,直接讨论车子,爬山的例子我听不大懂呀。
如果车胎抓地力都是一样的,弯道上是否4驱动力更强些,更有优势呢?毕竟2驱过弯时只有一个轮子着地,抓地相对较弱。但实际上3轮的车子有上45节的(如摈榔王的手工碳纤维),4驱的只有38,39节呢(如这次无限制比赛),不会是因为大家对4驱不重视吧?呵呵玩笑!是因为4驱本身结构的问题吗?
爬山这种你自己去做,可以有切身体会的事情都无法理解,
那么又怎么去体会轨道车在运动时候的状态呢?
“轮胎的抓地力”这一概念,非常模糊,有几种可能:
1. 指地面提供给轮胎的力,即车向前运动的动力。
2. 轮胎的抓地性能,即轮胎的摩擦系数,对应一定下压力而产生的最大摩擦力的能力。
其中,又要分为前轮、后轮、动力轮、非动力轮等几种因素去考虑。
而四驱车的“动力”,概念也很模糊,有几种可能:
1. 地面提供给轮胎的动力,和上面的1是一个概念,这个问题变成废话。
2. 马达输出的功率,在能够达到最大输出功率的前提下,这一点和车的结构没有太大关系。
而就这个问题本身,我的观点是,无论是爬山,还是轨道车,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
1. 结构上的平衡,有两个手而不用,或者有4个轮子只用两个,在结构上都不容易实现平衡。
就算是人用脚走路,双手还是会摆动来提供微弱的动力来平衡身体,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行走姿势。
四轮车前轮通过摩擦力的改变,起到的效果类似。
而三轮车则放弃两个轮子,天生就是“无手人”,因此它“走路”不需要“摆臂”。
2. 动力上的平衡。
既然有四肢,或者有4个轮子,那么在需要吃到力的时候,就应该让自己的动力输出平衡到4个点上,才比较完美。
当然,你只用脚,但是穿双好一些的鞋子,也可能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
但是相对这样,还是加上手来爬一些比较难爬的山来得容易些。
对于轨道车,当然也有可能通过比较优良的轮胎材料实现两轮驱动下的高速。
但是另两个轮子与其不用,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这样对材料和设计的要求也会宽松一些啊。
说到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四轮车前轮设置为“不抓”,并不是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它就“几乎不起作用”。
在进弯发身碰撞的时候,前轮也会在抬起的那段时间内输出一定的动力在转向。
就好象爬山,用手其实也最多起到控制方向,保持平衡的作用。
这个话题讨论的是四驱车换成2轮驱动后产生的变化,而并非四驱车和三轮车的区别,
请各位不要把两轮驱动的四驱车和三轮车混为一谈。
你天生就是有四肢的,你的行动方式被称为“走路”。
蛇天生没有四肢,它的行动方式叫“蛇行”。
你当然蛇行,蛇也不会走路,四驱车和三轮车在更本的运动方式上也是这样区别的。
哦 原来是这样.看来我是把讨论的主题搞错了,呵呵.
不过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还是问问吧:3轮和4轮之间速度的差距究竟来自哪里呢?因为我主要玩4驱,所以想知道3轮高速的因素能否应用到4驱上.
还有个问题:看许多4驱的车常把前轮的抓地性设的比后轮小,目的是什么?前后都使用较强的抓地力不是动力更强吗?我的车一直用前后一样的材质(以前用AD的渗胶胎,现在用疯猪了,呵呵)却比其他人用前轮抓地弱的车快,是其他部件性能好吗?(在7月份用这种设置赢了济南的AD赛)
四驱和三轮的区别,说得简单形象一点,就是美洲豹和袋鼠运动时候的区别。
美洲豹是世界少跑得最快的动物,靠4条腿配合,后腿相对前腿发达一些,提供更多动力。
这一模式类似正跑四驱车的运动。
袋鼠跑得也不慢,但是其上肢基本上不起作用,主要靠发达的大腿提供动力,并靠尾巴保持平衡。
这一模式和目前的倒跑三轮车比较相似。
你的四驱车,或许可能是一只前腿比较发达的美洲豹,
无论如何,只要能够掌控平衡,充分发挥出你的动力,是可能会比其他人快。
就好象大部分的短跑运动员都是一个姿势,而麦克约翰逊所采用的跑法就比较怪异。
但是只要他自己适应,能够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体能,就可以跑出冠军。
三轮和四轮的速度差异究竟来自哪里,我想是由于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于轨道的适应性不同所造成。
美洲豹有一个弱点,就是转向比较困难,因此比他跑的慢的猎物可以通过跑动中转向来摆脱它。
相对而言,袋鼠仅靠两只脚运动,转向会方便很多。
如果是全直轨道,调整得当的三轮车和四驱车速度不该有多大的差别。
但是换作弯道,这一先天的不同就会突显出来。
在双方不改变各自跑法的情况下,我想三轮3轮高速的因素无法直接运用到四轮上。
除非,你改变这以根本的规律,不过到时候这样的车能不能被归类为四驱车,就不一定了。
四驱车,不四轮驱动怎么能叫四驱?如果换成两轮话,个人认为在直线的加速上会稍微慢一点,速度会下降.作为2驱.前面的两个轮应该就会变成阻力吧?
那请问F1为啥用2驱?1/10,1/8平跑为啥用4驱?
引用EFS在2005-10-22 23:47:41的发言:
那请问F1为啥用2驱?1/10,1/8平跑为啥用4驱?
呵呵,这里问题我都想问了很就了。。。
不过1/10如果2驱的话,太难控制了。。。(拆掉四驱轴,前狗骨)
引用旋风麦林GT在2005-10-23 1:03:48的发言:1/10,1/8出场时就已经定位好是四驱还是两驱,它们的重心,结构等不一样。如果你硬要改,结果肯定会变难控制。
呵呵,这里问题我都想问了很就了。。。
不过1/10如果2驱的话,太难控制了。。。(拆掉四驱轴,前狗骨)
前面不是说了么。。。差异在姿势,用的着前轮动力就是四驱快,用不着前轮动力就是后驱快。
有什么好讨论的,还不如直接探讨如何控制前后轮是否着地。
当然,四驱轴的调整不过关时怎么说都是后驱快。
引用南健在2005-10-23 17:56:07的发言:那你说F1用的着还是用不着?1/10,1/8平跑用的着还是用不着?
前面不是说了么。。。差异在姿势,用的着前轮动力就是四驱快,用不着前轮动力就是后驱快。
有什么好讨论的,还不如直接探讨如何控制前后轮是否着地。
当然,四驱轴的调整不过关时怎么说都是后驱快。
一个数据:克莱斯勒850马力后轮驱动的ME4-12超级跑车,和1000马力四轮驱动的布加迪超级跑车,百公里加速都是2。8秒。这说明什么?
引用EFS在2005-10-22 23:47:41的发言:
那请问F1为啥用2驱?1/10,1/8平跑为啥用4驱?
规则规定那么玩,或者那么玩的确有优势,就可以用了。
至于加速数据能说明什么,实际上只能说明后者在平直加速时候的动力输出效率并不如前者。
850马力、1000马力,都是指发动机的最大动力输出,需要真正发挥,还是要靠外界负载是否能让发动机达到最大输出效率。
引用FlowJZH在2005-10-24 22:19:09的发言:布加迪因为有四驱传动系统,就把150马力的动力优势抵消了。并不是在平直加速时候的动力输出效率不如ME4-12。
规则规定那么玩,或者那么玩的确有优势,就可以用了。
至于加速数据能说明什么,实际上只能说明后者在平直加速时候的动力输出效率并不如前者。
850马力、1000马力,都是指发动机的最大动力输出,需要真正发挥,还是要靠外界负载是否能让发动机达到最大输出效率。
因为四驱传动系统,造成动力优势抵消,当然也是“动力输出效率降低”的一种情况啊。
平直路面上,因为有四驱传动系统的存在,消耗了很多不必要使用的能量,导致效率降低。
反过来想,在崎岖的山路、越野等情况下,四轮驱动的布加迪要快过ME4-12,就算大家都是1000马力也会是一样。
这个时候,才是“动力输出效率”高于两轮驱动车的情况。
当然,这个时候,四驱传动系统同样也会消耗部分的能量。
但是这个时候的消耗是必要的,引擎本通过把能量传递到四个轮子来跑这种路面,
势必就要产生这样的消耗,这里面所用到的能量是必要的。
拿人跑步的例子来看可能更直观一些。
就算同样力气的人,跑百米,和跑跨栏,对于动力的输出要求也是不同的。
跨栏追求的是在固定的栏间距中实现动力的最大输出,而百米则要求在100米的距离内实现动力的最大输出。
画成图线的话,跨栏是有一个一个的高峰,分别出现在每个栏之间;百米则就是一个高峰。
这样的话,对于动力输出如何才能达到最高效率,显然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能平世界纪录的奥运跨栏冠军跑百米跑不过全国运动会的百米冠军的道理。
同样,跨栏运动员这种注重栏间节奏和加速的跑法,相对百米平跑来说,当然会有动力输出时的损耗。
比如,可能会有15%的动力输出用在了控制节奏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但是换成110米栏,这种“浪费”却是必要的,变成了“不浪费”的了。
换句话说,“浪费”和“不浪费”,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在于“效率高”、“效率”不高,也是相对的,
相同马力,谁快,谁的效率就高,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并非快的一定快,慢的一定慢,这是首要原因。
引用EFS在2005-10-23 19:28:56的发言:输出功率和驱动形式。。。
一个数据:克莱斯勒850马力后轮驱动的ME4-12超级跑车,和1000马力四轮驱动的布加迪超级跑车,百公里加速都是2。8秒。这说明什么?
各位!是不是有点跑题了?本来是在说小车,怎么扯到大车上去了??头文字D看了吧,你说是全时四驱的EVO3速度快还是那辆熊猫车AE86快还是FC3S快呢??EVO3起步提速快AE86转向灵活FC3S反映灵敏。为什么?EVO3四驱,AE86后驱,FC3S前驱。差别就在这,看你要什么了!
穿拖鞋爬山吧
这样不管直道弯道一样Over
轮胎在相同动力的情况下都能够保证不打滑
只要满足以上条件 2轮驱动的车就会比四轮驱动的车子有优势
阻力上的优势,因为没有了很多的摩擦点和传动机构,还有重量
1/12的遥控车和1/10的遥控车就是很明显的差别
1/12 后轮驱动 超宽海绵胎,横向和纵向的抓地力都强过1/10的24毫米宽度橡胶胎所以在相同动力情况下后轮的打滑程度不会高于1/10四驱的四条24毫米宽度的橡胶轮胎
前轮无动力自由转动入弯时不管是在加速和减速状态下 都可以保证绝对的抓地性,因为左右轮胎的转动速度永远贴和行走路程,所以前轮的抓地性能要超越1/10四驱(使用前后差速器的状态下)所以入弯出弯都要比1/10四驱灵活
以上两个结构上的差别就导致了1/12两驱车用4个电池情况下都要快过6个电池的1/10四驱车(传动结构和重量上的差别已经不用提了)
我认为主要是在重量上,这个叫推重比吧?(虽然是在介绍战斗机引擎的时候听来的)
旋转的重量和跑直线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就算传动系统没有任何阻力,在后轮能抓地力足够的情况下相同动力还是两驱比四驱快。
引用7524053262在2005-10-27 23:07:27的发言:建议你好好学学一点哪怕是游戏里要用到的汽车知识。
各位!是不是有点跑题了?本来是在说小车,怎么扯到大车上去了??头文字D看了吧,你说是全时四驱的EVO3速度快还是那辆熊猫车AE86快还是FC3S快呢??EVO3起步提速快AE86转向灵活FC3S反映灵敏。为什么?EVO3四驱,AE86后驱,FC3S前驱。差别就在这,看你要什么了!
重量和传动结构的阻力已经不需要提了
如果重量 传动阻力 动力 轮胎抓地 压力中心
全部相同的话 2驱和4驱是一样快的 直路上
弯道上的差别就取决于结构了
引用EFS在2005-10-23 19:22:56的发言:我说的是轨道车,不是跑平地的车。。。转弯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比较?
那你说F1用的着还是用不着?1/10,1/8平跑用的着还是用不着?
等下,我们还是回来谈轨道车吧。
先就一个敢不敢的问题来讨论。
有没有人敢抬前轮?
四轮抬脚车在弯道难道不抬前轮?
忘了说是两脚都抬,多谢提醒。
抬前轮?那导轮角度怎么设定啊?
是呀,不敢吧?
我也不敢呀,再怎么艺高人胆大也不会有人敢这么玩吧?
抬后轮,就有很多人敢了。
能否保持动态平衡的问题。
不过我在这里说这个似乎实在太多余。。。
可把后轮抬起来车获得的牵引力马上就会减弱的……
引用天行者sky在2005-10-21 12:03:50的发言: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搞清楚了这个问题,经过改进四驱就能和三轮跑的一样快,甚至超过三轮也不是没有可能。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此。大家努力吧!
小花大哥能否抛开爬山,直接讨论车子,爬山的例子我听不大懂呀。如果车胎抓地力都是一样的,弯道上是否4驱动力更强些,更有优势呢?毕竟2驱过弯时只有一个轮子着地,抓地相对较弱。但实际上3轮的车子有上45节的(如摈榔王的手工碳纤维),4驱的只有38,39节呢(如这次无限制比赛),不会是因为大家对4驱不重视吧?呵呵玩笑!是因为4驱本身结构的问题吗?
引用小花在2005-10-22 13:33:19的发言:羚羊有四条腿,为什么它的转向很灵活,也能摆脱美洲豹的追赶?羚羊跑 的比袋鼠快多了。 F1平均时速290公里,而且弯道很多,为什么却采取俩轮驱动?
四驱和三轮的区别,说得简单形象一点,就是美洲豹和袋鼠运动时候的区别。美洲豹是世界少跑得最快的动物,靠4条腿配合,后腿相对前腿发达一些,提供更多动力。
这一模式类似正跑四驱车的运动。袋鼠跑得也不慢,但是其上肢基本上不起作用,主要靠发达的大腿提供动力,并靠尾巴保持平衡。
这一模式和目前的倒跑三轮车比较相似。你的四驱车,或许可能是一只前腿比较发达的美洲豹,
无论如何,只要能够掌控平衡,充分发挥出你的动力,是可能会比其他人快。
就好象大部分的短跑运动员都是一个姿势,而麦克约翰逊所采用的跑法就比较怪异。
但是只要他自己适应,能够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体能,就可以跑出冠军。三轮和四轮的速度差异究竟来自哪里,我想是由于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于轨道的适应性不同所造成。
美洲豹有一个弱点,就是转向比较困难,因此比他跑的慢的猎物可以通过跑动中转向来摆脱它。
相对而言,袋鼠仅靠两只脚运动,转向会方便很多。如果是全直轨道,调整得当的三轮车和四驱车速度不该有多大的差别。
但是换作弯道,这一先天的不同就会突显出来。
在双方不改变各自跑法的情况下,我想三轮3轮高速的因素无法直接运用到四轮上。
除非,你改变这以根本的规律,不过到时候这样的车能不能被归类为四驱车,就不一定了。
引用EFS在2005-12-14 19:26:17的发言:那就是动力分配问题了,我明年就做个概念车给你看。
可把后轮抬起来车获得的牵引力马上就会减弱的……
引用四驱工匠在2005-12-14 22:05:25的发言:
羚羊有四条腿,为什么它的转向很灵活,也能摆脱美洲豹的追赶?羚羊跑 的比袋鼠快多了。 F1平均时速290公里,而且弯道很多,为什么却采取俩轮驱动?
四条腿的动物因为运动方式的不同,转向的灵活度当然不同。
同样,你做的四驱车和王海峰那辆38节的冠军车除了动力上的差异,在转向的灵活度上也会存在差异。
实际上,把同一辆四驱车倒过来放,或者拆掉中间的传动轴,这种差异就能体现出来了。
没人说F1采用四轮驱动才会快啊。何来的问号?
F1的四个轮子中,前两轮在过弯时起导向作用,提供转弯的动力。
而四驱车因为没有方向盘和控制机构,着地轮在过弯的时候始终会产生阻力。
之前各位所说让四驱车在过弯时后轮或者前轮都抬,我觉得不妥。
1. 这个尺度上你是否可以做到?难度似乎大了点。
2. 四轮车既然有四个动力轮,充分利用一下是不是更合理些?
前后都抓当然也可以,反正轨道车的车胎可以用来做汽车车胎“不能做的事”。
F1若用以上弯道理论,过弯时候岂不更快(假设用四驱)?
都说轨道车跟平地车辆的车胎用法不一样了。。。
引用四驱工匠在2005-12-14 23:01:53的发言:
F1若用以上弯道理论,过弯时候岂不更快(假设用四驱)?
四驱工匠:综合你近来在网上的发言,本人给你一个建设性烹意见,根据现有在市场上的轨道车配件组合,
根据网上公认的,三轮最高记录为45节,四轮最高记录为38节,你达到了多少节了???个人认为等你达到
了这些能力后再来谈如何突破吧.......
其实四驱的优势在于起步(真车),后期加速没准还不及两驱呢?
要看车子啦。。。
引用老徐在2005-12-15 13:07:11的发言:老徐:我觉得我挺谦虚的,对不对?我在向你请教啊!可能我目前还达不到你说的速度,但是大家在一起可以努力突破啊?对不对?分析一下,四驱跑不过三轮的真正原因。
四驱工匠:综合你近来在网上的发言,本人给你一个建设性烹意见,根据现有在市场上的轨道车配件组合,
根据网上公认的,三轮最高记录为45节,四轮最高记录为38节,你达到了多少节了???个人认为等你达到
了这些能力后再来谈如何突破吧.......
引用四驱工匠在2005-12-15 18:37:57的发言:
老徐:我觉得我挺谦虚的,对不对?我在向你请教啊!可能我目前还达不到你说的速度,但是大家在一起可以努力突破啊?对不对?分析一下,四驱跑不过三轮的真正原因。
理解问题。
我理解老徐的意思是,你还没跑到这个车速,更本不知道跑到这个车速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如何来谈突破呢?
就比如先前你对“利用离心力”的理解局限于平面的层次上,而实际上很多人都已经在竖直层面上利用了,所以你再分析还是白搭。
只有上到一定车速,对这个车速下车的各个方面已经有所了解了,再去谈突破才会事半功倍。
当然,你现在分析也能有结果,也可能对你现在的车速产生突破,未免也不是件好事。
不过在大环境都已经在35节以上车速的讨论时,这样的讨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导。
这么说,目前的速度已经是极限了?告诉我怎么样上到这个速度不行吗?我向高手请教。我还真想知道到了那个速度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知道你怎么会觉得“目前的速度已经是极限了”,是我有说到些什么么?
我应该没有想表达这个层面的事情。
我可以告诉你第一个跑出43节的人(台湾槟榔王)是怎样上到这个速度的。
先和绝大多数车友一样,一台台地做车,直到跑出一个自己觉得“满意”的速度。
然后,按照原尺寸原数据大量复制,10台,20台或者更多。
保证每台车的尺寸,让每台车都能跑到一样的车速。
之后对其中的某些车作一些改动,另一些车作另一些改动,再去跑。
跑得比原来快的,改动被保留,否则就“仍掉”。
然后根据这批车的结果,再做一批新车,体现那些让车变快的改动。
这样周而复始,几年,几百台车下来,才得到了现在所谓的“飞鱼公式”。
所以你问他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用玻璃纤维轮框而不用ABS的?
这个角度为什么是这样的?那个轮胎干吗做成这种弧度啊?
很多类似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是实验下来快的结果”。
他的车,也只能“微调”,因为动一发则牵全身。
这就是第一个也是目前仍然可能是最快的成绩创造的经过。
之后的成绩,或多或少,都是基于槟榔王的试验结果。
我想,如果你想上到这个速度,有几种选择:
1. 针对目前流行的轨道,比如无限制赛的轨道,和槟榔王一样去做实验;
2. 完全抄袭槟榔王(或其他冠军车、快车)的数据,自己再作调整(这是目前大部分快车走的路);
目前很多的理论分析,都是基于这一实验结果的推断,包括现在广为流行的“抬脚”等说法。
并且也不得不承认,所有的理论分析也只是冰山一角,轨道车毕竟还是受到多点力、非惯性系、可变环境因素等多种实际复杂情况的制约。
想要靠理论分析得到质的突破,目前还没有人做到,希望四驱工匠你能是第一个做到的人
至于上到40节的车和30节的车的差异,我能想到的有如下几点,供你参考:
1. 向心加速度为平方级增长:
按照粗略的向心加速度估计公式,加速度=0.327*节数的平方
30节的车向心加速度为29.43G,40节的车向心加速度为52.32G,已经接近一倍。
若达到45节,则会增加到66.28G,为30节时的2倍多,为F1赛车的16倍。
如此大的侧向推力作用下,整个车的受力形态已经不可看作是普通车辆的形势状态;
整车在过弯时候基本是靠导轮“贴臂”在行走,所以需要对导轮、轨道的适应情况等有充分的考虑。
并且,在左右弯交换处,依然是离心力为0。
这种变化的频率会随着速度线性提高,因此总的功率提升需求是3次方增长的。
如果说30节时候是“过弯滑顺,阻力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话,
那么40节的时候就要以“过弯交接顺畅,左右转换自如”为追求目标了。
2. 材料的变化:
普通轴承、玻璃纤维等材料、零件,30节左右还能运用自如,
但是到了45节这样一个境地,因为之前所说的离心力导致的受力增加,很多材料都会变成1次性的。
本次无限制赛仅39节的玻璃纤维车跑3圈未接车就已经断裂。
如果想要突破,首先要进行材质的变革或者结构的改善才有可能做到。
3. 人心态的变化:
你现在没别人快,所以一直想快起来,想要突破。
但是你真正已经达到最快了,是不是还想得到去突破呢?
会不会想着要保住自己的理论不公开,或者怕公开失误,结果没突破而丢面子呢?
呵呵,都难说。
小花的这个帖子有了实质性的内容了。至于心态,我认为应该不断的追求,不断的进取。不能因为我不如你快,我就不玩车了?如果这样,就让第一名自己去玩吧,这样有意思吧?别人都别玩好了。时间长了,第一名觉得实在没意思,也就不玩了。因为没有别人和他玩,对不对?
玩车是兴趣所在,自己满意见就行,自己高兴就行,人有了上进心就想着在进一步突破,很正常,对不对?你想想,如果大家都不想进取,还会在这里讨论吗?谁来推动轨道车的发展?
任何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经过总结和整理,再去指导于实践。理论的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理论都要有一个科学的基础作保证。
呵呵,除了心态问题,其他所有内容基本上我已经在这个论坛里说过很多遍了。
这些都说完回过头来说30节时候发生的事情,所以才会有老徐之前的言论。
近来听说有50节的车出现,还要看50节的车是什么形态,希望能有新的东西出现。
不过玩车是自己高兴,我想不参加奥迪比赛去争指标的车友都是这一样的心态。
希望无论我们之后最后谁成为了最快,当初这条信念千万不要放弃。
因为我看到的事实是,有位能玩到全国第二水准43.xx节的车友已经不玩车了。
真的快了以后,很多事情都难说。
比研究造车技术,研究比赛技术的成果会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