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类似电机进角调整,但不知具体使用时,电机表现有何不同。在这些方面说1下,转速,扭矩,电流,电压,功率,效率。
要比较直转子和斜转子有何区别,是不是应该把相同点是什么说明一下呢?
比如你是在所绕线相同长情况下去比较呢,还是在转子矽钢片总叠加厚度相同情况下去比较呢?
或者是每极纵切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去比较呢?或者是其他你认为可以定义明确的比较条件?
不过无论如何,就算知道了转子的斜度对转子的影响,能够利用这点来调整转子性能的余地也不大,
除非,你能够自己制作带有任何斜度的转子。
当然是在其他外部条件都相同,只有转子斜度度不同的情况下,比较啦。
因为“所绕线相同长”以及“转子矽钢片总叠加厚度相同”这两个“其他外部条件”。
在转子又斜度区别的时候,是不会相同的。
就算是把已经绕好的直转子“扭曲”成斜转子,也会拉长已经绕在上面的漆包线。
那就说说,转子矽钢片总叠加厚度相同,线圈扎数相同时的区别。
还有假设线圈的电阻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直转子和斜转子最大的区别在交换角上的差别,直转子偏转速、斜转子偏扭力.......
再有不明确的,QQ上找我来交流.......
以“转子矽钢片总叠加厚度相同,线圈扎数相同”为比较前提,我想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 斜转子的绕线长度增加,相对直转子,如果忽略电阻,那么还有质量上面的区别。
转子质量上的区别会导致角动量的改变,影响到转子动态的响应。
熟悉汽车的朋友应该知道,其他条件基本相同时,一直开着的车,会比经常“起、停”的车省油一些。
同样,转子在“起、停”或者有经常性速度变化时,角动量是直接影响耗电量的一个因素,
也会影响到转子对于速度变化的反应速度。
另外,如果考虑电阻,整个转子的发热也会相应增加。
2. 转子变斜,在每极进入磁钢磁场的时候,磁通量的变化由直转子的“突变”变成斜转子的“线性变化”,
即磁通量是缓慢增加的。
这样一来,会导致在进入和出去的两个时间段,⊿Ф/⊿t的减小(转速不变的情况下)。
又因为线圈扎数是不变的,所以总的感生电动势n⊿Ф/⊿t变小,于是电流就相应增大。
而电机转速会因为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以上两点变化,都会影响到转速,扭矩,电流,电压,功率,效率;
区别在于第一点主要改变动态响应,第二点则和静态特性的变化有关,无法统一来说,还是分开来看为妥。
那我还是不明白,就像你说的 “ 磁通量的变化由直转子的“突变”变成斜转子的“线性变化”,
即磁通量是缓慢增加的。”可是我感觉在所有外在部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转子要比直转子的转速要快一些啊。那你怎么说 “因为线圈扎数是不变的,所以总的感生电动势n⊿Ф/⊿t变小,于是电流就相应增大。
而电机转速会因为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呢??
请问你是如何得到"在所有外在部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转子要比直转子的转速要快一些"这一结果的?
非常感谢楼上几位高手的回答。我已大概明白。
我也是一个新手,什么理论什么的根本就不明白。就是自己一点点试出来的呗。同样的壳.磁钢.电池(两组)一个斜轴,一个直轴。同样都是0.6的线,饶十二圈。装在同一车上,记秒。结果就是这样。
还麻烦您再给解释一下,讲的直白一点,通俗一点。
谢谢!!
简单地说,把两个电机拆了(如果不介意的话),然后比较一下每极绕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说得更进一步,绕线长度、位置、方式的不同会决定转子的转动惯量,影响到动态响应。
什么是动态响应呢?简单举个例子:
有两个外型尺寸一模一样的陀螺,一个是用木头做的普通陀螺,还有一个是用泡沫塑料做的。
现在用同样大小的速度把它们抽出,使之旋转。
当木头陀螺转得很好的时候,泡沫塑料的陀螺可能更本没办法转起来。
就算你用更快的速度抽,它能转起来了,但是也可能一碰它就倒了,更本不能保持。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外型一样的物体,他们转动的特性就会一样。
类似地,也可以得到并不是质量一样的物体,他们转动的特性就会一样的结论。
比如一根木棒和一个陀螺一样重,但是木棒很难转起来。
然后,试着在泡漠塑料陀螺上以类似轴心的方式,绕上漆包线。
当绕到一定程度后,这个陀螺也能很容易旋转起来。
这个故事说明,可以通过绕漆包线的不同来改变物体转动的特性。
那么,将两个转动特性不一样的轴心来作比较,结果又怎么能准确呢?
另外,我也可以得到"在所有外在部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转子和直转子的转速是一样的"这种结论。
方法很简单,对两个电机都施加非常大的阻力,让转子更本转不起来,那么转速就是一样的,都为0。
不过,这种“外部条件相同”,是不是够科学合理呢?
那也就是说,回到现实中来。同样都用0.55的线双绕,绕7圈。直轴的速度要比斜轴的快一些。因为线的长度相对来说要短了,是吧?